日
立
夏

立夏时间:
2018年5月5日21时25分
农历戊戌年 三月廿
星期六

立夏,四月节,立字见解春。
孟夏之日,天地始交,万物并秀。
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,
更是阳历辰月的结束以及巳月的起始;
时间点在公历5月5-6日之间,
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。

史料记载
《逸周书·时讯解》云:“立夏之日,蝼蝈鸣。
又五日,蚯蚓出。
又五日,王瓜生。
”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(即:蝼蝈)在田间的鸣叫声(一说是蛙声),
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
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,
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。


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
在天文学上,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,是夏日天的开始。

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
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。
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立,建始也,夏,假也,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
这里的“假”,即“大”的意思,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
中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:
一候,蝼蝈鸣;二候,蚯蚓生;三候,王瓜生。
一候:蝼蝈鸣
蝼蝈,蝼蛄也,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,随着蝼蛄的鸣叫,夏天的味道浓了。
二侯:蚯蚓出
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,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,当阳气极盛的时候,蚯蚓也不耐烦了,出来凑凑热闹。
三侯:王瓜生
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,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,于六、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。
节气习俗
在立夏的这一天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要朱红色的,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。迎夏仪式宫廷里“立夏日启冰,赐文武大臣”。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,由皇帝赐给百官。

江浙一带,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,
未免有惜春的伤感,故备酒食为欢,好像送人远去,名为饯春。
崔骃在赋里说:“迎夏之首,末春之垂。”
吴藕汀《立夏》诗也说:“无可奈何春去也,且将樱笋饯春归。”

古诗云:“立夏秤人轻重数,秤悬梁上笑喧闺。”
立夏之日的“称人”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,起源于三国时代:传说刘备死后,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,并拜托其后妈、已回娘家的吴称人孙夫人抚养。

那天正是立夏,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,
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,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,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。
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,就不怕夏季炎热,不会消瘦,否则会有病灾缠身。

谚称:“立夏胸挂蛋,孩子不疰夏”
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,乏力消瘦,小孩尤易疰夏。


愿你立夏,开开心心,
快乐美食常相伴,幸福味道记永远
一天更比一天好,
一年更比一年强。
衡阳市南北特食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