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:0734-8226685
陈学阳作品:淌过那年那月的饼香
时间 : 2019年05月31日 17:18:58     浏览量 : 1428

     秋分一过,天气就日渐地凉了。明媚的秋阳中,中秋以其独有迷人的身姿一天天的悄然走近。超市、酒店,将月饼已摆到最显眼的位置,“油月”、“麻月”、“冰月”,各色各样的月饼,以华丽的礼盒,精美的布置,琳琅满目地陈列于大小货架,让人眼花缭乱。观之甚多,买之者少,但置于并不起眼处的衡阳本地酥薄月,却备受青睐。

看到酥薄月,我仿佛闻到那飘过时光沙漏的饼香,那互芬齿颊的味道,有刚刚吃过的真切。

小时候,我在贫穷的山冲旮旯里长大,月饼是稀罕之物,更属奢侈之品。总盼着天天过中秋,那时候生活拮据、食品单调,只有过中秋,才能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。中秋来临的前一墟,母亲就把攒满的一篮子鸡蛋,早早的提到十多里远的茅洞桥墟市上去卖,除换来牙膏、食盐等必备日用品之外,还买一两个酥薄月回来,用晒干的荷叶包好,悄悄地藏于阁楼的米坛里,或用篮子挂在屋梁上,待到八月十五这一天,才拿出来切开,笑呵呵地分给我和哥俩,而她自己与父亲只品尝留下的一丁点儿碎片。我们一家子围坐八仙桌旁,边吃、边赏窗外溶溶月色,父亲还滔滔不绝讲起嫦娥奔月的传说,及月饼的来历与典故。

中学时代,中秋节学校没有放假,食堂每年都要在节前做月饼。刘师傅人高马大,身强力壮,扎着一条白围腰,白天炒菜,一有停隙就揉面、拌馅、包饼、推饼……动作娴熟,一丝不苟,不怠慢任何一块饼、一道工序,常常做到深夜,累得精疲力竭,汗流浃背。那一阵阵馋人的饼香,透过微风扑鼻而来,惹得我们一下晚自习就忍不住趴在食堂的窗外驻足。刘师傅做出来的饼,虽没有如今的酥薄月那么精致,但大小、厚薄相当,色泽均称,凝聚了他全部心思,让我们垂涎欲滴的同时,也使我联想到读书应如做饼,须用心尽力,专心如一。

刘师傅赶出来的月饼,有两三千个,但由于全校师生有一千多人,分发到每人手里的,通常只有两个,由各个班的生活委员负责领发。那覆盖着密密匝匝贼亮的白芝麻月饼,散发的香气弥漫整个教室,强烈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、嗅觉和味觉。刘师傅做月饼是半路出家,饼的配料、配方和烤制技艺,又远不及现在酥薄月的精细,不但口感较干硬,咬一口通常还会掉渣,显然,没有母亲从供销社买来的酥薄月那么酥松可口。虽然那月饼小得只有几口就能吃完,可我就是舍不得,常常掰成几块,留到几个晚上慢慢吃,最后连漏在纸包里的一点酥皮,都会舔得一干二净。

我们哥俩在校过节,想到母亲一定舍不得买月饼,我就用干净的作业本纸小心翼翼地包好另一个,趁同学们不注意时,偷偷放进包里。接下来的几晚,我时不时地摸一摸,看饼在不在,待到国庆长假回家时带给父母。可每次,父母像把玩古董一样,只是打开端详一番,或凑上鼻子悄悄闻上一下,就推给我,说他们已吃过。望着他们强装的镇定,我的心里涌起阵阵的酸楚。而我的书包、课本,好长一段时间都浸润着淡淡的饼香。那饼香,于梦里梦外,安定了我的身心,催生了我的斗志,激发着我日后更加勤奋努力,决心冲出闭塞落后的穷山沟。

 

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中秋,借出差之机,我特地跑遍市里几家大超市,看品牌、问口味、比价格,左挑右选,精心捎了三盒不同类型的外地月饼,另加两瓶葡萄酒,高高兴兴地带回家。我想,这些月饼,都是父母从没吃过的,他们一定会喜欢。

刚一放下行李,我就迫不及待从三个礼盒里分别取出一个月饼,一边介绍产地、价格和口味,一边递给父母品尝,自己则像刚得满分的小学生,期待父母的赞许。想不到的是,父母一致回答月饼太油腻,不如本地的酥薄月,且语气里,似乎早就形成了坚实的默契。

中秋当晚,我拎回的月饼受到了冷遇。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包装极其普通的纸盒,用古铜色青筋毕露的双手,微微颤抖地打开,笑着说:“还是呷我们本地的吧,这个是你阿姨早几天送过来的,价钱挺实惠,也不花俏,皮酥馅香,不甜不腻,丝毫不比外地的差。”平整饱满的酥薄月,在皎皎月光和通亮灯光的辉映下,金光油润,能照见母亲的皱纹。父亲克制住内心的激动,在一旁补充道,“阳儿,你的心意,我和你妈都晓得,虽然我们家条件已开始宽裕,你现也有好工作,以后中秋回家,还是不要再选那些‘天价月饼’了,要买,就买咱们本地的酥薄月。”我细细打量明显苍老的父亲,他吃得很慢,酒量大不如前,眼里似乎淌着一丝幸福的泪花,嘴角时不时落下雪花般的月饼碎屑,好似他满头的银发。其实,我内心的想法,又何偿与父母不一致?总觉得,这些包裹华美的月饼,过于虚伪,亦过于陌生,虽摆在眼前,但像是隔了千山万水,抑或数个年代。

从那以后,我和妻子一起挑月饼,我都要她选酥薄月。不但价钱优廉,闻得到本味,还可讨得爸妈喜欢。

时光飞逝,那浓浓的饼香一直萦绕未散,更渗透入岁月的深处。我对酥薄月的痴情,不但丝毫未减,还曾刻意去探寻过它的前世今生。

“巧出饼师心,貌得婵娟月”。酥薄月,原名酥薄芝麻饼,又称太师饼、胡饼、小饼、宫饼、月光饼等,成月状,似扁鼓,是衡阳地方特色名点。据说,其制作工艺和烧饼趋同,可能起源和改良于烧饼,衡南东乡的相公堡烧饼、宝盖楼烧饼,南乡的茅洞桥烧饼,或许就是酥薄月的雏形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作为月饼大家族中的一员,酥薄月众采月饼、烧饼等饼食之所长,衍生而成。月饼在我国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殷周时期,名“太师饼”,传说人们为纪念太师闻仲所做。唐代开始盛行,称胡饼。诗人白居易曾赋诗一首称:“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。寄于饥谗杨大使,尝香得似辅兴无。”到了宋代,又叫小饼。苏轼有诗云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。”清代诗人袁景澜的《咏月饼》一诗:“入厨光夺霜,蒸釜气流液……”形象地描写了制作月饼的情形,反映出当时互赠月饼的风俗。后来,三江会聚之地,勤劳智慧的衡阳先民们,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改进配方和制作技艺,得以形成了风味独特、享誉全国的酥薄月。

月饼,作为一种团圆的象征,如一种文化基因,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。但月饼终归是食品,而又不仅仅是食品,那些来自五湖四海、五花八门包装华丽的月饼,圆圆的带着精美的花纹,似乎吃出了时代的感觉,吃出了异地的风情,但吃不出儿时的味道。唯有简朴的酥薄月,历经岁月的淘洗和沉淀,浸染着刻骨铭心的记忆,承载着回味无穷的乡愁。


作者简介:作者系衡南县近尾洲镇人,现供职于衡南县委组织部,系湖南诗歌学会、湖南诗词学会会员,衡阳市作家协会会员。